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10-21 08:03
?胡萍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又到了虫儿欢叫的秋天。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一起在草丛和石头底下寻找蟋蟀,然后聚在一起斗蟋蟀。这个游戏给年少的我们带来极大的欢乐,也让长大后的我对收藏蟋蟀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收藏有几十个蟋蟀笼、罐,有晚清的用粗竹段制作的蟋蟀笼,笼上装有提梁,中间有开槽,安置一竹门,门中开挖了细细的木栅栏。搁在桌上,形如手炉;有北方制罐名家郭景升制作的晚秋罐,盆壁较厚,硬度和密度较高,保湿度好;有用葫芦制作的笸箩纹蟋蟀罐,造型美观,罐壁柔软,封闭性好,既保暖又轻巧。
在众多藏品中,我最心仪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间的粉青釉莲瓣纹蟋蟀罐,高13厘米,口径9厘米。罐呈鼓状,敞口,圈足,有盖,盖为平盖,与罐身子母扣合。盖内有一圈回纹,盖中心有一小透气孔。此罐造型隽美秀雅,胎质坚实细润,颜色为淡雅的青绿色,釉面光泽柔和,釉色均匀透亮,工艺精细,纹饰简洁,看上去既温润如玉又蕴含内敛的气质,让人爱不释手。
蟋蟀俗称蛐蛐、促织、趋织,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博戏。豢养、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伴随着斗养蟋蟀之风,虫具的设计制作亦不断地推陈出新。其材质有瓷、陶、玉、石、角以及象牙、漆器,器型有圆罐、方罐、六角罐、八角罐、竹节罐、南瓜形罐、塔形罐。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
历史上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酷爱斗蟋蟀,也曾敕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大量工艺精良、纹饰新颖多样的蟋蟀罐。几百年之后,1993年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发掘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时出土了大量的碎瓷片,并将部分碎瓷片拼凑出一批蟋蟀罐。这些器物都是以前未曾见过的官窑制品。这与宣德帝死后按照太皇太后懿旨将御窑厂所烧制而尚未进贡的蟋蟀罐打碎深埋于地下的文献记载相合。
清秋寂静的晚上,伴着唧唧虫鸣欣赏独具特色的蟋蟀罐不失为一桩乐事。